1、康復醫學是“四大醫學”之一
康復醫學與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和保健醫學一并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四大醫學”。
在醫學分類中,臨床醫學與康復醫學前后呼應,在醫療實際應用領域相輔相成。
臨床醫療以疾病為主體,以治愈為目的,以人的生存為主,醫生主要搶救和治療疾病;
康復醫學以病人為主體,以恢復功能為主,以人的生存質量為主,使有障礙存在的病人最大程度的得到恢復。
這是一門以消除和減輕病傷殘患者的功能障礙,彌補和重建其功能缺失,設法改善和提高病傷殘患者各方面功能的醫學學科,也就是功能障礙的預防、診斷、評估、治療、訓練和處理。
2、康復醫學在醫療體系中擁有重要的醫學、經濟和社會價值
作為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康復醫療服務能夠降低臨床致殘率,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存質量,在一定情況下還能夠降低住院費用,在醫療體系中擁有重要的醫學、經濟和社會價值。
例如,心肌梗死存活患者的康復治療可以使復發的死亡率降低36.8%。
康復治療可以使90%的腦卒中患者恢復步行和自理生活,30%的患者恢復較輕的工作,而不進行康復治療的患者,上述兩方面的恢復只有6%和5%。
在創傷方面,以外傷性截癱為例,1950年前截癱后只能存活2.9年,50年代后延長到5.9年,由于康復醫學的發展,這類患者接受康復治療后83%能重返工作和學習崗位。
由于現代假肢技術的發展,絕大多數截肢者能自理生活和重新就業。此外,康復治療能加快身體機能恢復、降低復發率、減少并發癥,節約總體治療費用。
3、康復醫學覆蓋病種人群廣泛,治療手段多樣
康復醫學覆蓋病種領域廣泛,終端受益者主要涵蓋了老年人、殘疾人、兒童、疾病人群、產后女性等群體,潛在康復需求旺盛。
其中最主要的細分領域包含神經康復、骨與關節康復、心肺康復、疼痛康復、燒傷康復、產后康復、老年康復和兒童康復等。
康復醫療的治療手段多樣,最常見的包括物理療法、運動療法、生活訓練、言語訓練、心理咨詢等多種手段,從而消除或減輕功能障礙,使患者在體格、精神、社會、職業上得到康復。
康復治療方式
4、康復醫療產業鏈
康復醫療產業鏈較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上游是康復器械、藥物生產商;
中游是康復醫療機構,以及部分出售康復藥物及器械的零售藥店等機構;
終端則是需要接受康復治療的患者。
康復治療機構可分為:綜合醫院中的康復科、康復專科醫院、康復門診(康復診所)、康復醫療院、準康復醫療機構(如長期留治機構、病殘護理院等)等。
二
康復醫療服務:千億級藍海市場,在老齡化加劇、政策推動下有望迎來快速發展
1、不論基于線性外推、滲透率還是國際對標方法估算,市場空間均達2000億以上
我國康復醫療服務目前規模仍較小,但近十年來行業保持較高的增長態勢。據歷年《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11年至2018年,中國康復醫療服務門急診人次和出院人數年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10.2%和22.5%。
畢馬威中國咨詢公司分析得出,2011-2018年中國康復醫療市場總消費從109億增至583億元,CAGR26.9%,推算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2000億以上。
康復醫療較多細分市場需求覆蓋度低,隨著滲透率提升市場規模增長空間大。
以心腦血管領域為例,目前中國腦卒中患者約1300萬,每年新增卒中患者超過300萬人,但目前卒中患者早期康復率非常低,而一周內接受康復治療的比例僅為10%左右,40%左右的患者中風后沒有接受過任何康復治療,說明當前康復醫療的醫學價值和社會價值仍有較大認知提升空間。
按受益人群潛在規模來看,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疾病人群的潛在人群規模皆在2000萬人以上,產后婦女潛在人群規模為1600萬人,各細分市場受益人群規模大。
從已知數據來看,殘疾人康復需求覆蓋約50%,神經疾病康復需求覆蓋約20%,兒童康復、心臟康復需求覆蓋約1%,
根據畢馬威《康復醫療趨勢引領新藍海》預測的康復醫療服務市場規模進行拆分,結合一般情況給予市場滲透率、住院天數、床日費一定假設,
在提高滲透率的條件下得到預期市場規模為3163億元,目前市場規模不到900億元,由此康復醫療服務市場規模擁有較大增長空間。
中國康復醫療服務市場增長空間大
對比美國,我國康復醫療滲透率低,發展空間大。
我國康復醫療產業的發展較晚,正處于成長階段,在人均康復費用、康復技師占比、康復輔助服務率等方面,與美國存在較大差距,未來的發展空間較大。
我國康復醫療滲透率遠低于美國
2、我國康復醫療供給嚴重不足。
三級康復醫療體系格局已初步構建,但機構間定位還未完全分離,轉診機制不明確。
早在2011年,原衛生部就發布了《關于開展建立完善康復醫療服務體系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我國要學習發達國家,建立完善的三級康復醫療體系,并在北京、黑龍江、上海、江蘇、福建等14個省(直轄市)開展試點工作。
結合國際經驗來看,當前我國不同類型的康復醫療服務基本已經覆蓋了從急性期、穩定期到恢復期的需求,分布呈正三角式,
頂端的早期介入、急性期及危重癥康復機構因專業性要求高而相對較少,而終端的普通康復、社區照護和居家養老類服務邊界模糊,格局較為混亂。
總的來說,我國三級康復醫療體系格局已初步構建,但未有清晰的梳理,機構間定位還未完全分離,仍存在基層康復機構和人員不足、轉診機制不明確等問題。
康復專科醫院數量有限,公立機構增長緩慢。
目前在我國三級醫療康復體系中,康復醫療資源主要為疾病急性期患者服務,也就是集中在三級綜合醫院。
據衛健委發布的《2020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全國康復醫院數量為706家,與綜合醫院19963家的數量相比,僅為其3.5%左右,遠不能滿足人民的康復需求,存在巨大缺口。
其中,公立康復醫院2010年共150家,2019年共161家,近十年來保持近乎穩定的水平。
2015-2019年民營康復醫院占比從63.8%持續上升至 77.2%,從數量來看,民營占康復醫院主導地位,且增長迅速。
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設立不足,缺口集中于二級綜合醫院,已設康復醫學科的三級、二級綜合醫院存在建筑面積、床位數量不達標的情況。
2018 年三級、二級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配置比例分別為 74.36%、 18.23%,且 26 家省屬省管綜合醫院中仍有 3家未設置康復醫學科病房,鑒于《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要求二級以上(含二級)綜合醫院應當獨立設置科室開展康復醫療服務,由此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整體設立不足,且二級綜合醫院存在較大缺口。
而由于二級康復醫療機構人才、設備資源較少,一級及以下康復醫療服務供給明顯不足,導致各級康復醫療機構間轉診渠道不通暢。
康復科床位數、康復醫師存在較大供給缺口。
《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明確提出,床位配置需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護理和康復病床傾斜。
假定以《北京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2016—2020年)》中的人均康復床位目標(即每千人0.5張)估算2030年全國康復床位總目標為70萬張,2019年我國康復科床位為27萬張,缺口將達43萬張。
康復醫師方面,2021年6月1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康復醫療工作發展的意見》提出力爭到2022年,每10萬人口康復醫師達到6人、康復治療師達到10人;
到2025年,每10萬人口康復醫師達到8人、康復治療師達到12人。根據《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19年我國康復執業(助理)醫師5萬人,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康復治療師6萬人。
按照意見規劃中的2022年目標,我國康復醫師缺口3.83萬人,康復治療師缺口8.12萬人。
3、政策、醫保、醫院、醫生、老齡化加劇等因素助推康復醫療服務持續擴大,縮小供需缺口
政策端:我國政策持續推動康復醫療服務行業發展。
2021年6月16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康復醫療工作發展的意見》,對康復醫療及相關產業鏈構成重大利好。
意見提出力爭到2022年,每10萬人口康復醫師達到6人、康復治療師達到10人;
將推動醫療資源豐富地區的部分一級、二級醫院轉型為康復醫院,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舉辦規模化、連鎖化的康復醫療中心,增加轄區內提供康復醫療服務的醫療機構數量。
8月31日,國家醫保局等八部門印發《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試點方案》,提出逐步建立技耗分離,體現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由此為康復類以技術勞務為主的醫療醫技學科提供了發展新機遇。
除此之外,國家近年持續發布相關政策促進康復醫療服務行業發展,在“十二五”、“十三五”以及2021年3月的“十四五”中皆提到了康復醫療服務的建設指導意見,
從鼓勵二級綜合醫院轉型為以康復醫療服務為主的綜合醫院或康復醫院,
到加強康復人才培養、廣泛開展老年康復護理服務,
再到促進康復服務市場化發展,不斷深化康復醫療服務建設,助推康復醫療市場供給擴大。
醫保端:康復醫療納入醫保范圍項目逐步增加,支付方式從服務付費發展至按床日付費,目前探索DRGs支付,逐步提高支付合理性。
醫院端:在降低藥占比,改善醫療服務的趨勢下,醫院收入結構調整倒逼醫院端對醫療服務更加重視,且在轉診機制下,民營康復醫療機構運營壓力減少,專注提升醫療服務能力。
根據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19年公立醫院藥占比32%,而在2018年康復醫學科住院患者費用結構中,藥占比僅為20.37%,由此康復醫學科符合醫院未來進行向醫療服務轉型的趨勢。
康復醫療由于其覆蓋病種廣、醫療服務項目多、項目價格有望提升,更可能成為醫院端未來重點建設的醫療服務。
醫生端:通過促進原有醫療人才轉型,以及加大康復醫學生培養力度擴大康復人才儲備。
老齡化加劇帶動康復醫療需求持續增長: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占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9億,占13.5%,已經呈現了較為嚴重的老齡化問題,且會在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成為我國的基本國情。
老年人是康復醫療的主要覆蓋群體之一,除了身體機能普遍下降之外,各類與年齡相關性疾病發病率也隨之增加,均需要持續的康復醫療服務。
三
行業競爭格局:行業集中度分散,民營康復醫院前景廣闊
1、民營醫院數量在康復專科醫院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在我國康復專科醫院數量有限的背景下,公立機構增長乏力,反觀民營機構,近十年來從118家發展為545家,年復合增長率18.53%。在絕對數增長的同時,民營醫院占比從50%以下擴大至75%以上,已成為相關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市場加速和長期政策的利好下,相信該趨勢還會繼續保持,并進一步展現出民營資本介入康復醫療服務的優勢。
2、民營康復醫院并未形成大連鎖龍頭,行業集中度分散
根據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發布的2019年康復醫院50強榜單,共涉及20個省市,
上榜最多的省市為北京(6家)、江蘇(5家)、上海(5家)、浙江(5家),合計占比42%,由此優質康復醫院集中于北京、長三角及珠三角地區。
50強中,公立康復醫院占比68%,前10強中有8家為公立,前20強中有15家為公立。
從前50強康復醫院床位規模來看,民營康復醫院并未形成大連鎖龍頭,行業集中度分散。未來上市公司布局的民營康復醫院有望借助資本優勢提升市占率。
四
康復醫療適合民營醫院發展:進入壁壘較低、爬坡快、盈利能力較強
康復科室在公立醫院并不是重點科室,發展較為保守受限,這為民營康復醫療的差異化發展提供了機會。
在供需嚴重不均情況下,民營康復醫院能夠對康復服務供給起到重要補充。
1、單院資產水平適中
2018年,康復醫院的單院總資產為3822萬元,與眼科、口腔醫院的水平接近,大幅低于綜合醫院平均水平1.41億元和專科醫院平均水平0.66億元。
與腫瘤、胸科、兒童等專科醫院比,康復專科醫院的進入壁壘較低,復制擴張能力強。
2、對醫生依賴度較低
從單院醫生數量來看,康復醫院的單院醫生數量為21人,與眼科醫院18人基本持平,低于專科醫院平均水平31人,顯著低于綜合醫院平均水平76人。
醫師數量為民營醫院發展的重要瓶頸,康復醫院對醫生人才需求瓶頸較低,便于發展和擴張。
3、對大型設備依賴度較低
康復醫院的單院設備總價值為1060萬元,低于眼科醫院和口腔醫院,并顯著低于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平均水平。
2019年,95%的設備價值在50萬元以下,100萬元以上的設備數量僅有2%,康復醫院對大型設備的要求和依賴度較低。
4、民營康復醫院獲客成本低
公立醫院在加快床位周轉的動力下,有意愿將需康復患者向康復醫院轉診,因而民營康復醫院獲客成本低。
以三星醫療擬收購的3家康復醫院,以及主營康復醫療服務、護理服務的東方華康醫療管理有限公司為例,2020年3家康復醫院銷售費用率皆不到5%,東方華康醫療管理有限公司在2018-2020年無銷售費用。
于民營康復醫療機構,低獲客成本能夠大幅度減少其運營壓力,其發展核心便不需要聚焦營銷,而專注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為更多康復患者提供優質康復醫療服務。
5、康復醫院盈利能力強,投資回報周期短
根據一般情況,康復醫院籌建期為1-1.5年,投入成本為6000-8000萬元,其中設備為1000-2000萬元;
開業后至拿到醫保資質需要0.5-1年,至扭虧為盈需要1-1.5年的爬坡期,然后將進入穩定發展期,盈利能力持續提升,有望達到 20%左右凈利率。
例如三星醫療旗下明州康復醫院不到3年實現了盈利,而海爾醫療旗下上海永慈康復醫院營業9個月便實現了盈虧平衡,康復醫院盈利快的特點充分顯現。
由于康復醫院的人才設備投入少,盈利能力強,投資回周期短,近年來備受各方資本關注。
在二級市場,已有數十家公司采用收購、新建、托管等手段切入康復醫療服務領域,部分公司屬于跨界而來。
近年來布局康復醫療的上市公司增多,但總體而言還未呈現高速增長的趨勢,前景廣闊。
本文轉載自騰訊網,侵刪。